人工智能的起源及发展历程(人工智能的起源及发展历程简述)

人工智能 235
今天给各位分享人工智能的起源及发展历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人工智能的起源及发展历程简述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一览: 1、人工智能发展史 4张图看尽AI重大里程碑

今天给各位分享人工智能的起源及发展历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人工智能的起源及发展历程简述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人工智能发展史 4张图看尽AI重大里程碑

作者 | 王健宗 瞿晓阳

来源 | 大数据DT

01 人工智能发展历程

图1是人工智能发展情况概览。人工智能的发展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历史积淀,早在1950年,阿兰·图灵就提出了图灵测试机,大意是将人和机器放在一个小黑屋里与屋外的人对话,如果屋外的人分不清对话者是人类还是机器,那么这台机器就拥有像人一样的智能。

▲图1 人工智能起源及发展

随后,在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上,“人工智能”的概念被首次提出。在之后的十余年内,人工智能迎来了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小高峰,研究者们疯狂涌入,取得了一批瞩目的成就,比如1959年,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诞生;1964年,首台聊天机器人也诞生了。

但是,由于当时计算能力的严重不足,在20世纪70年代,人工智能迎来了第一个寒冬。早期的人工智能大多是通过固定指令来执行特定的问题,并不具备真正的学习和思考能力,问题一旦变复杂,人工智能程序就不堪重负,变得不智能了。

虽然有人趁机否定人工智能的发展和价值,但是研究学者们并没有因此停下前进的脚步,终于在1980年,卡内基梅隆大学设计出了第一套专家系统——XCON。该专家系统具有一套强大的知识库和推理能力,可以模拟人类专家来解决特定领域问题。

从这时起,机器学习开始兴起,各种专家系统开始被人们广泛应用。不幸的是,随着专家系统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专家系统应用有限,且经常在常识性问题上出错,因此人工智能迎来了第二个寒冬。

1997年,IBM公司的“深蓝”计算机战胜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成为人工智能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之后,人工智能开始了平稳向上的发展。

2006年,李飞飞教授意识到了专家学者在研究算法的过程中忽视了“数据”的重要性,于是开始带头构建大型图像数据集—ImageNet,图像识别大赛由此拉开帷幕。

同年,由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不断发展,“深度学习”的概念被提出,之后,深度神经网络和卷积神经网络开始不断映入人们的眼帘。深度学习的发展又一次掀起人工智能的研究狂潮,这一次狂潮至今仍在持续。

图2列出了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从诞生以来,机器学习经历了长足发展,现在已经被应用于极为广泛的领域,包括数据挖掘、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生物特征识别、搜索引擎、医学诊断、检测信用卡欺诈、证券市场分析、DNA序列测序、语音和手写识别、战略游戏、艺术创作和机器人等,以及我们特别关注的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自动化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AutoML及AutoDL)。

▲图2 人工智能发展重大事件

02 下一代人工智能

我们首先通过图3来回顾一下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

▲图3 人工智能发展历程

到目前为止,人工智能按照总体向上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4个发展阶段,分别为精耕细作的诞生期、急功近利的产业期、集腋成裘的爆发期,以及现在逐渐用AutoML来自动产生神经网络的未来发展期。

早期由于受到计算机算力的限制,机器学习处于慢速发展阶段,人们更注重于将逻辑推理能力和人类总结的知识赋予计算机。但随着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尤其是GPU在机器学习中的应用,计算机可以从海量的数据中学习各种数据特征,从而很好地完成人类分配给它的各种基本任务。

此时,深度学习开始在语音、图像等领域大获成功,各种深度学习网络层出不穷,完成相关任务的准确率也不断提升。同时,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朝着深度更深、结构更加巧妙复杂的方向推进,GPU的研发与应用也随着神经网络对算力要求的不断提高而持续快速向前推进。图4展示了近年来主要神经网络的发展。

▲图4 主要深度神经网络的发展

2012年,AlexNet为了充分利用多个GPU的算力,创新性地将深度神经网络设计成两部分,使网络可以在两个GPU上进行训练。

2013年,ZFNet又进一步解决了Feature Map可视化的问题,将深度神经网络的理解推进了一大步。2014年,VGGNet通过进一步增加网络的深度而获得了更高的准确率;同年,GoogLeNet的发明引入了重复模块Inception Model,使得准确率进一步提升。

而2015年ResNet将重复模块的思想更深层次地发展,从而获得了超越人类水平的分辨能力。这时,由于深度神经网络层数的不断加深,需要训练的参数过于庞大,为了在不牺牲精度的同时减少需要训练的参数个数,2017年DenceNet应运而生。

随着深度神经网络的不断发展,各种模型和新颖模块的不断发明利用,人们逐渐意识到开发一种新的神经网络结构越来越费时费力,为什么不让机器自己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神经网络呢?

出于这个构思,2017年Google推出了AutoML——一个能自主设计深度神经网络的AI网络,紧接着在2018年1月发布第一个产品,并将它作为云服务开放出来,称为Cloud AutoML。

自此,人工智能又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开始探索如何利用已有的机器学习知识和神经网络框架来让人工智能自主搭建适合业务场景的网络,人工智能的另一扇大门被打开。

人工智能的起源是什么?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英文缩写为 AI, 是一门由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语言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数学、哲学等多种学科相互渗透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新学科。自问世以来AI经过波波折折,但终于作为一门边缘新学科得到世界的承认并且日益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不仅许多其他学科开始引入或借用AI技术,而且AI中的专家系统、自然语言处理和图象识别已成为新兴的知识产业的三大突破口。

人工智能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的巴斯卡和莱布尼茨,他们较早萌生了有智能的机器的想法。十九世纪,英国数学家布尔和德o摩尔根提出了“思维定律“,这些可谓是人工智能的开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英国科学家巴贝奇设计了第一架“计算机器“,它被认为是计算机硬件,也是人工智能硬件的前身。电子计算机的问世,使人工智能的研究真正成为可能。

作为一门学科,人工智能于1956年问世,是由“人工智能之父“McCarthy及一批数学家、信息学家、心理学家、神经生理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在Dartmouth大学召开的会议上,首次提出。对人工智能的研究,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研究学派。这就是:符号主义学派、连接主义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

传统人工智能是符号主义,它以Newell和Simon提出的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为基础。物理符号系统是由一组符号实体组成,它们都是物理模式,可在符号结构的实体中作为组成成分出现,可通过各种操作生成其它符号结构。物理符号系统假设认为:物理符号系统是智能行为的充分和必要条件。主要工作是“通用问题求解程序“(General Problem Solver, GPS):通过抽象,将一个现实系统变成一个符号系统,基于此符号系统,使用动态搜索方法求解问题。

连接主义学派是从人的大脑神经系统结构出发,研究非程序的、适应性的、大脑风格的信息处理的本质和能力,研究大量简单的神经元的集团信息处理能力及其动态行为。

人们也称之为神经计算。研究重点是侧重于模拟和实现人的认识过程中的感觉、知觉过程、形象思维、分布式记忆和自学习、自组织过程。

行为主义学派是从行为心理学出发,认为智能只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表现出来。

人工智能的研究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50年代人工智能的兴起和冷落

人工智能概念首次提出后,相继出现了一批显著的成果,如机器定理证明、跳棋程序、通用问题s求解程序、LISP表处理语言等。但由于消解法推理能力的有限,以及机器翻译等的失败,使人工智能走入了低谷。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重视问题求解的方法,忽视知识重要性。

第二阶段:60年代末到70年代,专家系统出现,使人工智能研究出现新高潮

DENDRAL化学质谱分析系统、MYCIN疾病诊断和治疗系统、PROSPECTIOR探矿系统、Hearsay-II语音理解系统等专家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将人工智能引向了实用化。并且,1969年成立了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s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即IJCAI)。

第三阶段:80年代,随着第五代计算机的研制,人工智能得到了很大发展

日本1982年开始了“第五代计算机研制计划“,即“知识信息处理计算机系统KIPS“,其目的是使逻辑推理达到数值运算那么快。虽然此计划最终失败,但它的开展形成了一股研究人工智能的热潮。

第四阶段:80年代末,神经网络飞速发展

1987年,美国召开第一次神经网络国际会议,宣告了这一新学科的诞生。此后,各国在神经网络方面的投资逐渐增加,神经网络迅速发展起来。

第五阶段:90年代,人工智能出现新的研究高潮

由于网络技术特别是国际互连网的技术发展,人工智能开始由单个智能主体研究转向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分布式人工智能研究。不仅研究基于同一目标的分布式问题求解,而且研究多个智能主体的多目标问题求解,将人工智能更面向实用。另外,由于Hopfield多层神经网络模型的提出,使人工神经网络研究与应用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人工智能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IBM公司“深蓝“电脑击败了人类的世界国际象棋冠军,美国制定了以多Agent系统应用为重要研究内容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基于Agent技术的Softbot(软机器人)在软件领域和网络搜索引擎中得到了充分应用,同时,美国Sandia实验室建立了国际上最庞大的“虚拟现实“实验室,拟通过数据头盔和数据手套实现更友好的人机交互,建立更好的智能用户接口。图像处理和图像识别,声音处理和声音识别取得了较好的发展,IBM公司推出了ViaVoice声音识别软件,以使声音作为重要的信息输入媒体。国际各大计算机公司又开始将“人工智能“作为其研究内容。人们普遍认为,计算机将会向网络化、智能化、并行化方向发展。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技术领域将会以智能信息处理为中心。

目前人工智能主要研究内容是:分布式人工智能与多智能主体系统、人工思维模型、知识系统(包括专家系统、知识库系统和智能决策系统)、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模糊的、有噪声的数据中挖掘出对我们有用的知识)、遗传与演化计算(通过对生物遗传与进化理论的模拟,揭示出人的智能进化规律)、人工生命(通过构造简单的人工生命系统(如:机器虫)并观察其行为,探讨初级智能的奥秘)、人工智能应用(如:模糊控制、智能大厦、智能人机接口、智能机器人等)等等。

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虽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离全面推广应用还有很大的距离,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且需要多学科的研究专家共同合作。未来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人工智能理论、机器学习模型和理论、不精确知识表示及其推理、常识知识及其推理、人工思维模型、智能人机接口、多智能主体系统、知识发现与知识获取、人工智能应用基础等。

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

人工智能发展历程

人工智能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1956年被确立为一门学科,至今经历过经费枯竭的两个寒冬(1974-1980年、1987-1993年),也经历过两个大发展的春天(1956-1974年、1993-2005年)。从2006年开始,人工智能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并行计算能力、大数据和先进算法,使当前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同时,近年来人工智能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产业界的重视,产业界对AI的投资和收购如火如荼。

全球的人工智能仍处于感知智能的发展阶段

按照人工智能的发展程度,行业一般将其分为计算智能、感知智能和认知智能三个层次。其中,计算智能阶段指机器能够像人类一样进行计算,诸如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出现,使得机器能够更高效、快速处理海量的数据;感知智能阶段指机器能听懂我们的语言、看懂世界万物,语音和视觉识别就属于这一范畴,这些技术能够更好的辅助人类高效完成任务;认知智能阶段指,在这一阶段,机器将能够主动思考并采取行动,实现全面辅助甚至替代人类工作。

目前,全球的人工智能仍处于感知智能的发展阶段。

——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人工智能的发展史是什么

【1950-1956年是人工智能的诞生年】

图灵测试1950

Dartmouth 会议1956

(1956年夏季,以麦卡赛、明斯基、罗切斯特和申农等为首的一批有远见卓识的年轻科学家在一起聚会,共同研究和探讨用机器模拟智能的一系列有关问题,并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它标志着“人工智能”这门新兴学科的正式诞生。)

【1956-1974 年是人工智能的黄金年】

第一个人工智能程序LT逻辑理论家1958(西蒙和纽维尔)

LISP编程语言1958(约翰麦卡锡)

用于机器翻译的语义网1960(马斯特曼和剑桥大学同事)

模式识别-第一个机器学习论文发表(1963)

Dendral 专家系统1965

基于规则的Mycin医学诊断程序1974

【1974-1980年是人工智能第一个冬天】

人工智能:综合调查1973(来特希尔)

项目失败,列强削减科研经费

【1980-1987年是人工智能繁荣期】

AAAI在斯坦福大学召开第一届全国大会1980

日本启动第五代计算机用于知识处理1982

决策树模型带动机器学习复苏1980中期

ANN及多层神经网络1980中期

【1987-1993年是人工智能第二个冬天】

Lisp机市场崩溃1987

列强再次取消科研经费1988

专家系统滑翔谷底1993

日本第五代机退场1990年代

【1993-现在突破期】

IBM深蓝战胜卡斯帕罗夫1997

斯坦福大学Stanley 赢得无人驾驶汽车挑战赛2005

深度学习论文发表2006

IBM的沃森机器人问答比赛夺魁2011

谷歌启动谷歌大脑2011

苹果公司的Siri上线2012

微软通用实时翻译系统2012

微软Cortana 上线2014

百度度秘2015

IBM发布truenorth芯片2014

阿尔法狗打败人类棋手2016

人工智能的具体发展历史是什么?

历史 突飞猛进

1950年 阿兰·图灵出版《计算机与智能》。

1956年 约翰·麦卡锡在美国达特矛斯电脑大会上“创造”“人工智能 ”一词。

1956年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展示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智能软件的工作。

1958年 约翰·麦卡锡在麻省理工学院发明Lisp语言———一种A.I.语言。

1964年 麻省理工学院的丹尼·巴洛向世人展示,电脑能掌握足够的自然语言从而解决了开发计算机代数词汇程序的难题。

1965年 约瑟夫·魏岑堡建造了ELIZA———一种互动程序,它能以英语与人就任意话题展开对话。

1969年 斯坦福大学研制出Shakey————一种集运动、理解和解决问题能力于一身的机器人。

1979年 第一台电脑控制的自动行走器“斯坦福车”诞生。

1983年 世界第一家批量生产统一规格电脑的公司“思考机器”诞生。

1985年 哈罗德·科岑编写的绘图软件Aaron在A.I.大会亮相。

90年代 A.I.技术的发展在各个领域均展示长足发展————学习、教学、案件推理、策划、自然环境认识及方位识别、翻译,乃至游戏软件等领域都瞄准了A.I.的研发。

1997年 IBM(国际商用机械公司)制造的电脑“深蓝”击败了国际象棋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

90年代末 以A.I.技术为基础的网络信息搜索软件已是国际互联网的基本构件。

2000年 互动机械宠物面世。麻省理工学院推出了会做数十种面部表情的机器人Kisinel。

现在 流行挡不住

商业上的成功,成为实验室研究工作的催化剂。A.I.的边界正一步步向人类智慧逼进。

全球的高科技实验室不约而同盯上了A.I.大脑,这其中响当当的名字包括卡内基·梅隆大学,IBM和日本的本田汽车公司。

在比利时,Starlab(星实验室)正开发种能取代真猫大脑工作的人工大脑。据“人工大脑网站”报道,它将拥有约7500个人工脑神经细胞。它将能自如地操控猫咪行走,玩耍毛线球。据估计它将在2002年完成。

软件在将复杂决策程序化整为零方面取得突破。像外貌识别等看似简单的人类能力实际涉及广泛、复杂的认知和判断步骤。今天的电脑软件越来越精于模仿人类最精细的思维。而计算机硬件在追赶人脑能力方面亦不遗余力。

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超级电脑————位于美国加利福利亚州劳伦斯·立弗摩尔国家实验室的IBM制“ASCI白色”已经是有人脑0·1%的运算能力。

IBM正在研制的“蓝色牛仔”(Blue Jean)的每秒运算能力估计将与人脑相当。IBM研发部主管保罗·霍恩说Blue Jean将在4年后开始运行。

斯坦福大学A.I.领域的首席专家埃里克·霍维兹及其许多同行相信,A.I.技术迎来突破发展的日子近在眼前,那时,A.I.将细分并派生出跨越出广泛领域的学科。

未来 聪明过人?

关于A.I.人们最迫切希望知道的问题是,它真能和人一般聪明吗?许多科学家相信,这只是个时间上的问题。A.I.软件设计师库尔兹维尔认为迟至2020年A.I.即可聪明过人。IBM的霍恩估计比较保守,他认为A.I.赶上人还需要40—50年时间。AT&T的斯通则说他的目标是在2050前组建一只能挑战曼联的A.I.足球队。他这不是开玩笑。

在许多方面,A.I.大脑比人类更有优势。人脑的学习吸收新知识的过程非常慢。要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至少得半年或两三年时间(吹牛广告中的例子除外)。而要让A.I.学会讲法语,只需为它装上一个说法语软件,数秒之间一个A.I.法语专家便诞生了。

另一个更难解答的问题:A.I.是否能拥有情感。目前没有人有把握回答这个问题。

于是剩下一个最可怕的问题:A.I.机器人能变得比人类更聪明,并反戈一击与人类为敌?库尔兹维尔、技术学家比尔·乔伊认为这并非不可能。霍恩在这个问题上拿不太稳。

霍恩认为虽然电脑的粗略运算能力可超过人类,但它不可能具备人类所有精细的特征,因为人类对自己的大脑拥有的许多微妙能力并不了解,更无从仿模相应软件。

库尔维兹的看法比较乐观,他认为人类在开发超级A.I.的同时,在对它们的引导和管理方面也将相应提高,因此将永远走在前面,掌握控制权。

关于人工智能的起源及发展历程和人工智能的起源及发展历程简述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扫码二维码